“当年风沙毁良田,腾格大漠无人烟。要好儿孙得栽树,谁将责任担两肩。
六家老汉丰碑铸,三代愚公意志坚……”这是流传在甘肃武威市古浪县的一首古浪老调,讲述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起,6位当地老汉和他们的后人共同治理八步沙、守护家园的故事。八步沙是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片内陆沙漠,总面积7.5万亩。上世纪80年代前,这里的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周围的农田、道路常常被黄沙埋没。
1981年春天,古浪县土门镇6位农民在勉强能填饱肚子的情况下,以联户承包的方式,进军八步沙,组建了集体林场。这6位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叫作“六老汉”,他们分别是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源,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6位老人封沙造林、治理沙害,成为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汉的头发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风沙线长达132公里,八步沙位于古浪县东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
当地村民有个形象的说法,“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种上庄稼,一场大风就被沙埋了。风沙逼得人跑,我们不去治理,将来子孙怎么办?”当年治沙年龄最小的张润源老人今年已77岁,他回忆说:“当时,我们6人都是各村的干部和党员,商量几次后就硬着头皮上阵了。”想法虽好,但治沙不易。
六老汉居住的土门镇距离治沙点7公里,人背驴驮,带着树苗、草种和工具挺进沙漠。在一望无际的沙丘上“安营扎寨”,挖个沙坑铺上被褥算是住房;放3块砖支一口锅,烧点开水,就着炒面吃。
披星戴月在沙丘上栽植花棒、榆树和沙枣,好不容易造林1万亩,第二年春季,一场大风后六七成的树苗被刮跑了。通过观察,六老汉发现草墩子旁边种植的树成活率高。此后,他们摸索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工程技术措施,造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
在沙漠里植树,三分种,七分管。为了保护好治沙成果,防偷牧、防盗伐、防火情,他们6人每天日头一落就进沙窝值班,夜里12点再返回,时刻保护着脆弱的植被不被破坏。秋季压沙活多任务重,六老汉各自回家动员家里人“参战”,6户人家40多人齐上阵,年纪最小的仅有十几岁。
1981年,石满老汉的儿子石银山只有11岁。他清晰地记得父亲当年治沙的艰辛:“先挖个地窝住,后来塌了。又挖个窑洞,老爷子们在窑洞里坚持住了一年多。
1983年,在当地林业部门的支持下才修建了3间住房。”八步沙的树变绿了,六老汉的头发也白了,1991年、1992年,贺发林、石满老汉相继离世,后来郭朝明、罗元奎老汉也去世了。第一代治沙人走了4个,剩下的2个老了也干不动了,但八步沙还没有治理完,六老汉的家人舍不得放弃这片林子,于是六老汉的孩子接替他们,成为第二代治沙人。
三代愚公意志坚,定叫黄沙换绿颜1983年,郭朝明老人生病干不动了。他让31岁的儿子郭万刚辞掉在土门镇供销社的“铁饭碗”,回家治沙植树。“其实,我不想放弃工作,但老人家一直坚持,最后拗不过,就回来了。
”郭万刚说,来了几年以后,看着自己种的树慢慢长大,就舍不得走了,一坚持就是36年。和郭万刚一样,石银山从父亲石老汉手里接过治沙担子的时候只有22岁。
如今49岁的石银山已经两鬓斑白,他感叹地说:“你看,当年的娃娃也快成老汉了,但是八步沙更绿了。”当昏倒在树坑旁的贺发林老汉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是肝硬化晚期,在这之前,老汉忍着痛种了人生中最后几棵树。住院后他对儿子说:“娃娃,爹这一辈子没啥留给你的,这一摊子树你去种吧。
”罗元奎老汉的儿子罗兴全告诉记者:“老人们走的时候说了,无论多苦多累,我们6家人必须有一个继承人,要把八步沙管下去,这是老人们的约定,也是我们的责任。”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他们6人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继续带着当地群众干,不仅治沙队伍壮大了,治沙工具和技术也先进了。
“现在条件好多了,比起父辈‘一棵树一把草’的方法,我们现在主要是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这些方法速度快、效率高。”郭万刚说。
2016年,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和当地一名大学生陈树君来到八步沙林场工作,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经过三代人多年的治理,如今八步沙已成为南北长10余公里、东西宽8公里多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屏障。众多植被保护着周边3个乡镇近10万亩农田,古浪县整个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至20公里。
“以前是沙海,现在一到夏天就成了花海。”郭万刚看着风中摇曳的灌木树枝感慨,“如果当年老汉们不治沙,现在不知道成啥样子了”。
当年治沙为生存,如今沙漠兴产业八步沙得到了根治,但八步沙林场的治沙人却始终没有闲下来,他们开始探索如何从治沙中获取经济效益,这是老一辈治沙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们治理沙漠几十年,经验比较丰富,技术相对成熟,很多地方的绿化工程都愿意交给我们来做。”郭万刚认为,治沙不仅要有生态效益,还要有经济效益,这样林场才能更长久地发展下去。
2003年,他们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严重地段,距离八步沙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挺近。10多年过去了,六老汉的后人们在三大风沙口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
郭万刚说,国家不断加大对生态项目补助力度,让八步沙的治沙人信心更足了,并逐渐发展成为一支职业治沙队伍。近年来,八步沙林场先后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西油东送、干武铁路古浪段等植被恢复工程,带领八步沙周边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不仅扩大了治沙队伍,还增加了当地百姓收入,林场职工的年收入从以前的2000元左右增加到现在的5万元。
2015年,他们又承包了甘肃和内蒙古交界的麻黄塘治理任务,管护面积15.7万亩。“打草方格压沙,一个人平均每天有150元左右的收入。”虽然年近古稀,但身板硬朗的郭万刚依旧每天在各个治沙点上奔走。3月下旬,在甘蒙交界处的十二道沟沙漠,他带着130人的队伍正忙着打草方格,“再过半个月,天气一暖就可以撒草籽、种树苗了”。
除了治沙,郭万刚他们也在探索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的路子。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他们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了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5000亩,还有枸杞、红枣7500亩,帮助贫困移民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搬下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现在肉苁蓉已经长出来了,再过一两年就能看到效益。我们还发展了林下养殖产业,正在申请‘八步沙溜达鸡’商标。
”郭万刚说,林场面临破产的时候,都没伐一根柴、没拔一棵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好的生态,才会有好生活”。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向沙漠要“效益”,六老汉和他们的后人们凭借“让荒漠变绿洲”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治沙奇迹。(记者李琛奇陈发明)。
本文关键词:六,老汉,封沙,造林,三,代人,亚虎平台游戏官网,接力,守绿,“
本文来源:亚虎平台游戏官网-www.bbpx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