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嘉峪关东湖生态旅游景区魏建军摄“风吹石头跑,遍地没有草,树上没有鸟”是多年前甘肃嘉峪关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经过几代人播绿,雄关人的绿色梦终于实现了,将曾经遍地砂石的不毛之地一点一点建设成了绿树、蓝天、碧湖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因矿设企,后因企设市,工业是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
境内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干旱少雨,降雨量85毫米、蒸发量高达2149毫米。生态环境薄弱,自然条件恶劣,属国家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区。
1952年初春,风沙弥漫,乍暖还寒,新中国第一代养路人郑占乾号召职工和家属在简陋的道班工房前种了一排杨树,他们用炉棍和铁勺挖开坚硬的砂土,把刚刚返青的杨树枝条埋了进去,不曾想,这些枝条从那时候起,就把稚嫩的根系扎进了戈壁,在一代代养路人的精心呵护下,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图为嘉峪关讨赖河生态文化景区魏建军摄岁月更替,几经沧桑,后来剩下了八棵。
8月28日,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采访活动上,嘉峪关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丽红表示,“八棵树”反映了当代嘉峪关人在恶劣自然条件下艰苦奋斗、坚强不屈的品格。建市初期,沙漠、戈壁、厂房是嘉峪关城市的主要景观,戈壁滩上零星分布着芨芨草、骆驼刺、野芦苇、白刺等戈壁沙区干旱植物。1966年起开始植树造林,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生态环境建设仅仅停留在原始的、以防风固沙为目的的单一绿化模式,树种主要以杨树、沙枣树等防风固沙树种为主,城市绿化覆盖率仅为4.9%。
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历届嘉峪关市委、市政府认识到,要在干旱少雨的戈壁荒漠地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就必须坚持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战略,必须坚持把城市绿化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努力,开展在戈壁建家园的绿化“接力赛”。于是,嘉峪关各部门、各单位及各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勇于向戈壁要绿洲,连续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资源保护、林业产业建设陆续展开,使城市绿化规模逐步扩大,绿化水平不断提升,为该市居民带来了“生态红利”。近年来,嘉峪关提出了“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采取共建、捐建、认养、认管等形式,发动全社会参与城乡绿化建设,形成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局面,陆续建成了“政协委员林”“军民共建林”“武警林”“公安林”“青年林”“巾帼林”“鳖盖山防护林”“机场周边防护林”等一批绿化示范工程。
作为一家河西走廊戈壁荒滩上成长起来的企业,酒钢集团牢固树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先后建成了高科技种植园、养殖园、葡萄园,完成了尾矿坝风沙区和渣山的绿化改造工程,建成了酒钢职工游乐园、森林公园、和平公园等大型公共绿地,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如今踏入厂区,“绿色投入”带来的“绿色成效”随处可见:高炉平台再也不是酒钢最脏的地方,烟尘刚一冒头就被大号“抽油烟机”瞬间吸走;曾经黑烟缭绕的焦化厂“烟消云散”,即便是在百米之外也能一睹焦炉“真容”。东兴铝业公司除尘改造进展顺利,离生产线不远的班组休息室窗明几净,手指掠过桌面指尖没有灰尘……自1995年开展绿化年活动以来,嘉峪关累计参加义务植树人数已达137万人次,义务植树2369.6多万株,农村92%的农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
“实现了房在绿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的美景。”王丽红说。依托生态的改善,当地的文旅产业也日渐火热。
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进贤介绍说,1978年,该市接待海内外宾客约2万余人次。无导游翻译人员,旅游景点仅嘉峪关城楼一处,嘉峪关宾馆是唯一一处接待场所,仅有69间客房,162张床位,旅游汽车12辆。图为嘉峪关南湖景区魏建军摄2000年,嘉峪关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18年底,该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9160人。全市共有旅行社27家,乡村农家乐85家,乡村旅馆46家,星级饭店14家,A级旅游景区7家。接待旅游人数1047.9万人次,旅游收入73.9亿元。截至目前,嘉峪关已建成上百处公共绿地和13座公园、20余座人工湖。
王丽红感慨道:城市居民出门不到一公里,就可以到达公共绿地,基本实现了“出门见绿、伸手触水”。如今,从城市到郊区,一个点线面、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国土防护林体系已基本形成。(记者魏建军)。
本文关键词:亚虎平台游戏官网,甘肃,嘉峪关,向,荒滩,要,绿,戈壁,钢城,民众
本文来源:亚虎平台游戏官网-www.bbpxx.com